愛護關節,遠離關節炎---世界關節炎日宣
發布時間:2022-10-11 16:31:22 | 來源:【胡玉杰 2022-10-11】
2022年10月12日是第二十六個“世界關節炎日”?!笆澜珀P節炎日”的設立是為了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
關節結構及作用
關節由關節囊、關節面和關節腔組成,關節囊是包繞整個關節周圍的囊,兩端各附著于關節面周圍的骨面上。外層為纖維層,富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內層為滑膜。關節面為關節骨所具有的一個比較光滑的骨面,其表面還附有一層關節軟骨,它可使兩骨接觸更加穩固,并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透明軟骨富有一定的彈性,因此可減緩運動時兩骨之間的震蕩和沖擊。關節腔是由關節囊滑膜層和關節軟骨共同組成的密閉腔,內含少量滑液。滑液是透明、微紅、蛋清樣液體,略成堿性,含透明質酸,潤滑性強,是關節軟骨、半月板等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起到加強關節穩固性作用。
人體關節分布及關節炎的類型
人體關節的數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關節,總共有二百多個。有命名的就有78個,包括脊柱的關節,四肢的關節,髖關節和其他一些小關節。這些關節發生炎癥反應我們統稱為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部位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關節畸形。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常見分類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皮肌炎、紅斑狼瘡等。最常見的關節炎有四種,分別是: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炎,好發于承重關節和多動關節,如膝、手、髖和脊柱等,其患病率是隨著年齡而增加的,是中老年人最具代表性的退行性疾病之一,關節疼痛是其主要癥狀。早晨起床的時候或者久坐后起立時感膝關節疼痛,稍微活動后有所緩解,但活動過多了疼痛又會加重,尤其是在上下樓梯、下蹲時疼痛更加明顯。天氣變冷、活動過多時,可發生關節腫脹、疼痛,有時候還能感覺到摩擦或“咔嗒”聲。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的風濕病,臨床表現為關節的腫脹、疼痛和僵硬,最終會導致關節畸形并喪失正常的功能,類風濕關節炎給人帶來的最大的危害就是致殘!患者的手指關節變形,嚴重的患者甚至因此喪失了勞動的能力。在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下尚不能完全治愈類風濕關節炎,目前將“穩定患者的病情使病情不再加重”作為診治準則,對此病越早干預治療對患者的病情穩定越好。
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常發于30歲以下,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4倍。對于16~25歲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強直性脊柱炎起病早期,一般僅表現為腰部的不適感,開始為單側或間歇的僵硬感和隱痛,隨著病情的加重,逐漸出現雙側、持續性的僵硬感、疼痛,以晚上疼痛明顯,腰部活動后可以減輕疼痛。
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代謝性關節炎,是由于人體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導致單鈉尿酸鹽結晶從血管中析出,繼而沉積在關節及關節周圍軟組織后引起的炎癥反應。臨床上可分為原發性痛風性關節炎和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它會在清晨或午夜時分突然發作,多呈蟲咬樣、刀割樣或撕裂樣疼痛,令人難以忍受。清淡飲食、控制尿酸水平可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生活中應避免攝入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貝類、金槍魚等。
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
非藥物防治
氣溫變化時節關節處更應注重保暖,防止關節受涼;適度運動,選擇一些低強度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等,避免負重及高劇烈運動。增強軟骨營養的補充,增強骨骼支撐力和堅韌度,減少對關節軟骨的磨損。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使用關節,關節的過度使用會加快其退化。
藥物治療
抗炎鎮痛治療在于控制關節炎癥狀,減輕患者痛苦。這類藥物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和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兩大類。激素具有很強的抗炎作用,不宜使用長效激素,原則上選擇短期、小劑量、聯合維生素D3和鈣劑進行關節腔注射。NSAID能夠緩解患者疼痛等癥狀,但對關節炎無根本的治療作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常用藥有:布洛芬、雙氯芬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軟組織保護劑可以促進軟骨軟組織合成、抑制軟骨組織的破壞分解,其中所含的硫酸根是軟骨組織合成的必需成分,同時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此類藥物起效慢,但安全性好,患者可以長期服用,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時效果更佳?;颊咭话憧梢赃x擇氨基葡萄糖作為組織保護的常用藥。
抗生素類藥物針對于細菌、真菌引起的關節炎病癥,抗生素類藥物是第一線藥物,比其他類藥物療效好且起效快,同時對患者的傷害最小。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還可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和結核性關節炎發生。
抗風濕慢作用藥主要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脊柱性關節炎,起效緩慢,疼痛緩解作用較差,但抗炎效果持久,可減緩關節的侵蝕、破壞以及由此而致的功能障礙。對于類風濕性患者,早期、聯合、個體化方案使用此類藥物能早期控制病變,顯著減緩病情進展。此類藥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來氟米特、硫酸羥氯喹等。
在中醫理論中,關節炎引起的疼痛癥狀可以稱為“痹證”,是由于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和氣血運行,導致痰濕、瘀血等形成,進而“不通則痛”?;⒘ι⑵芍撇轂?、三七、斷節參、白云參組方形成,具有很好的溫經散寒、祛濕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既能口服又能外用,內治在于整體治療,調理骨、關節外內環境,外治在于通過皮膚滲透直達病灶,快速起效,局部濃度高,沒有藥物蓄積,安全性高。內治加外治表里兼顧,局部與整體優勢互補,是中醫治療關節骨痛疾病的關鍵,臨床上廣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等。
文章所推送內容非商業用途,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