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升升身上的文化元素
發布時間:2025-01-14 16:32:2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4年12月19日 月滿天心】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近日,蛇年春晚吉祥物正式亮相,取名“巳升升”,以蛇為型,青綠為基調,將讓人懼怕的蛇變成了憨態可掬的春晚標志。
在中國古老的紀年法十二地支中,巳排位第六,代表的是農歷四月。農耕社會,四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月份,這個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蛇對應地支中的巳,在十二生肖中也排第六位,和地支排位相同,在以十二為循環的地支與生肖中,六居中,又承上啟下,這種循環再生無限的寓意被一步步引申為宇宙與時間的永恒。
但巳與蛇合體并不是自古有之,我們今天看到的巳蛇曾經一路走過了五千年的歷程。“巳”是一個很特別的字,在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巳的本意并不是蛇,而是胎兒的意思,在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時代,“巳”的寫法是一個有點方的“大腦袋”,下面一橫,代表一雙“小手”,最后是一撇,代表“腳”,整個字就是一個小嬰兒的模樣。
然而甲骨文中,還有另一個字也代表嬰兒,就是“子”字,這個字和“巳”的寫法幾乎是相同的,只是“子”加上了幾根“頭發”,更像一個“人”的形象。
甲骨文之后,是金文時代,金文中記錄的“巳”“子”兩個字,幾乎也是一樣的,字意并沒有改動,只是“巳”的“腦袋”更圓,一橫微微向上,似乎是一個開心歡呼的“小手”,下面的一撇也更飄逸,有一些新生的喜悅之意。
“巳”就是嬰兒的意思,和“子”同意,這個論證在漢朝就有了,比如《淮南子·天文》寫:“巳則生已定也。”清代的《說文通訓定聲》中也有寫:“未生腹為‘巳’”,明確表示“巳”是未生之子的意思,所以最古老的“巳”就是嬰兒,是子嗣的綿延,生命的喜悅。也因此,甲骨文、金文時期,“巳”和“子”都代表的是嬰兒形象,兩個字可以共用。
郭沫若發現這一現象后,曾經困惑不已,后來他終于弄明白,說道:“此字乃卜辭出土后之一大驚異,蓋十二辰之第六位骨文均不作巳而作子也。”——“巳”為什么變了寫法和意思?因為“巳”作為地支其中一位固定后,就不再被當作“子”的意思了,而是專門代表了一個時辰,一個屬相,就是蛇。
“巳”本來是嬰兒的意思,為什么又變成了蛇呢?
文字的演變與時代息息相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命李斯發明了小篆,統一了文字。小篆開始追求文字線條的優美,不再是象形的作用,“巳”和“子”的意思和寫法都不同了,“巳”字成為一筆寫下來的向右兩次彎曲的線條,形狀上,跟嬰兒沒有了象形之處,而“子”字依然維持原意。
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以為“巳”是一條蛇,“子”才是代表嬰兒、幼兒。許慎的時期,是沒有甲骨文出土的,所以他以“形”解字,此時“巳”的寫法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線,很像一條蛇,所以他說:“巳為它(蛇)像形。”
許慎留下的《說文解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字史,他的說法舉足輕重,所以從東漢開始“巳”字,便不再代表嬰兒,而是成為了蛇的意思。后來“巳”又成為地支中第六位的名稱,與屬相中第六位的蛇合稱為巳蛇。
春晚吉祥物小蛇“巳升升”也充分利用了“巳”一路走來的文化歷程,將很多傳統文化元素都巧妙融入。“巳升升”的腦袋、臉頰和尾巴都采用了如意和蝙蝠形狀,取材自扶風法門寺出土的鎏金如意,結合尾處點綴壽字盤長結,寓意如意有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常見的祥瑞之語。而“巳升升”蛇身的纏枝紋樣,包含了海棠、玉蘭、桃花、牡丹等獨屬于中國的花朵。纏枝紋更是起源于東漢,廣泛用于陶瓷、刺繡等,是古人留下的頂級審美。
《五行大義》中寫“巳,起也。物至此時,皆畢盡而起。”“巳”曾經是生(升)不息,又是萬物起。可愛的“巳升升”正是承載了這些寓意——“巳”吉而起,生生(升升)不息。